<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首页 > 随笔感悟 >
        乌蒙大山深处 一件法官袍的传承
        www.balaag.com 】 【 2022-12-09 15:03:01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 高雨菡

          

          “有纠纷,找凡争,找了凡争一盘清;有冤屈,找凡争,找到凡争冤可申。”这是乌蒙山区古蔺县双沙镇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顺口溜中的“凡争”,便是古蔺县人民法院法官、我的“师父”曾凡争。

          

          35年与乌蒙大山的朝夕相伴,时光在曾凡争的身上留下了许多印记,从满头青丝到鬓角染白,为民服务的初心却从来未下心头。35年与基层群众的亲密相处,让他深深地眷念着脚下这片纯净乡土,眷念着亲他爱他的父老乡亲。

          

          与法庭上不怒自威的法官不同,曾凡争多数时间并不着法袍,朴素的外表、蹩脚的普通话让他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每每目睹他在调解纠纷时的奕奕神采,都让人发自内心地感觉,只要背负着法治光芒,平凡的身躯同样可以投下巨大的身影。“调解工作没有捷径,要实实在在让老百姓感受到诚意”

          

          2018年,刚跟随凡争法官办案的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法官助理,回想起当年办理的一起70多户业主维权案件,至今仍然记忆如新。

          

          “曾庭长,这物业服务与合同里的标准完全不符,物业费必须退!”业主代表们在诉前座谈会上愤愤说道,几十厘米高的文书材料在一旁垒得如同小山一般。感受到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强烈的对抗情绪,凡争法官平静地对我说:“不是每一位法官都在办大案,这些琐碎的民生‘小案’更要用心办。走嘛,我们去小区里看看。”

          

          接下来的十余天里,凡争法官带着我联系社区干部,与网格员们一起做调解工作,渐渐地与业主们熟悉了起来。“曾庭长,你看看这垃圾堆又脏又臭。”“这些杂物与摩托车占用消防通道,安全如何保障?”……通过聆听当事人的声音,我慢慢发现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在万千话语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解。通过融合多方调解力量,发挥生效裁判书为典型引导,物业服务质量的明显提高得到了业主们的认可。业主们对居住幸福感的诉求终于得到有效回应,凡争法官身体力行地为我上了一堂审判“调解”课。“法官不能只坐着审案,要把职责提早‘摆’进案件中”

          

          我曾听凡争法官说过,双沙法庭那时的冬天可太冷了,屋里会起霜,晚上整理完工作躺进被窝,天花板上的水珠会滴到脸上。2008年,镇上两家煤厂的开采过程中,有70余户群众因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情绪激动地讨要说法。时任双沙法庭庭长的凡争法官,第一时间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赶赴现场,还是用他那种和气的态度,将大家劝说下来共商对策。

          

          稳定了群众的情绪,又迎来了如何赔偿这个新难题。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凡争法官挨家挨户收集住房损坏情况,不断磨合群众与煤厂之间的诉求。“曾庭长,那么远的山路,你是真心为我好,我相信这一点。”促成煤厂与农户达成分期赔偿的调解协议后,这里的百姓感受到了法庭是把他们放在心里、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的,自然而然,百姓也把法庭放在了心里。

          

          现在,再说起凡争法官,大家都记得他常常坐着法庭的小面包车在崎岖山路上“屡次进沟”,路过的村民们总会前来帮忙推车,再顺便打听一下是去谁家解决烦心事。村民们常说,凡争法官更像一名懂法律的老农民,亲切得很。“哪有什么调解高招,几十年法院工作我的经验就是坚持三份心”

          

          不仅是身为“徒弟”的我,同事们都说凡争法官是大家的定心丸,让他传授调解高招,他总是笑呵呵地说:“其实我也没有高招,如果要谈经验的话,那就是对每一位当事人保持一份良心,对每一位群众保持一份爱心,对每一个案件保持一份公心。”一直以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第一年跟随凡争法官做开庭记录,还会紧张得在桌下搓手,也会因为第一次收到当事人的锦旗而欢呼雀跃。从参加调解纠纷时的底气不足,到协助办案的游刃有余,我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历练与成长。而今,在他即将退休之际,我光荣地走上了法官岗位,这份“三心”经验也时刻激励着我。

          

          思绪飘回几个月前,那是我承办的第一起案件。因生活琐事矛盾,二老与子女长期“冷战”,母亲去世后,父亲与子女因遗产分配问题欲对簿公堂。“你别调解,我们多年不来往了,调解不了的。”面对双方的剑拔弩张,我坚持继续倾听,化解双方对立情绪后,该案也顺利调解结案。身处基层繁杂琐碎的工作中,我也感受到,每一个案件无论看上去多么简单、微小,背后都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冷暖,是他们对公平正义深深的期盼。

          

          在乌蒙大山深处,还有许多优秀的精神在传承中迸发出更强活力,平安四川的接力棒正传递在你与我手里,希望我们在更多像凡争法官这样平凡却不平庸的老法官的指引下,用对法律坚定不移的信仰与敢于吃苦的实干守护这一方平安!(作者单位:古蔺县人民法院)


        编辑:潘红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