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加”注入乡村振兴法治活力
汉源县法院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司法力量
汉源县法院干警到宜东镇梨园村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
汉源县法院干警到前域镇开展“知法律·爱地球”司法蒲公英生态法治行活动 汉源县法院供图
李月萍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杨棕贤
汉源花椒椒香四溢,花海果乡风光无限,田野秋冬收获满满,汉源县乡村振兴华章不断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汉源县法院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诠释好司法“服务者”“融入者”“护航者”角色,紧紧围绕县域工作安排,结合“忠诚铸魂、铁纪担当”专项活动,坚持服务全面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充分发挥新时代人民法庭作用,以“法育黎州”司法服务品牌为抓手,不断提升司法服务保障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活力,为汉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法院力量。
“家事+创新”
助推诉源治理走深走实
地处大渡河流域、攀西旅游经济带的汉源县九襄镇,有着2100年的镇史,历史悠久、农商发达,是雅安第一人口大镇,也是四川省商贸重点镇。位于这里的九襄法庭是雅安市最大的基层法庭,受理案件量居全市基层法庭首位,其中家事纠纷案件占受理案件总数的31%。
小家连着“大家”,家事审判事关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和谐,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九襄法庭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家事纠纷的特点,结合当地特色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
中式的装修风格、红棕色的圆桌、窗边的儿童娱乐区、走廊上张贴的“孝、礼、爱、康、和”及汉源“好人家”照片……若不是墙上悬挂着庄严的国徽,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充满“家味”的地方竟是家事审判调解室。
“她已经改嫁,我为什么还要承担赡养义务?”九襄镇村民黄某认为63岁的母亲既已改嫁,自己就不应该再给付赡养费。其母亲姜某因年老体弱,丧失了劳动能力,一纸诉状将自己的女儿告到了法院。
凭着多年的审判经验,九襄法庭法官符涌诗认为,由于母亲改嫁,女儿产生了心结,如果简单宣判,很难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于是,符涌诗委托心理咨询师对黄某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和法律裁判双管齐下,这起赡养纠纷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2016年11月,九襄法庭被省高院确定为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单位,自此便开始了大胆的探索。引入了家事联络员、家事指导员、心理疏导员等,及时妥善化解家事纠纷;建立心理咨询机制,招募5名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志愿者组建专业团队,精准“把脉问诊”,提出合理性建议,柔性化解家庭矛盾纠纷;建立家事案件心理疏导模块,逐步形成“心理疏导+法治关怀”的家事审判方式;建立心理咨询情感创伤咨询机制,依法保护家暴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安全。构建以党委领导,法院主导,公安、民政、司法、妇联等14家单位联动的家事纠纷“法官+N”综合联调机制,率先在全市让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室入驻基层法庭,让“枫桥经验”、诉源治理理念应用到具体司法工作中。
“每一项制度的创新,都是针对家事案件特点进行的量身定制。”九襄法庭相关负责人表示,九襄法庭高度关注“乡土社会”的特殊处理规则,点对点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就地解决,打通民生堵点痛点。
近年来,九襄法庭先后荣获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先进集体、四川政法先锋等称号。2022年6月,九襄法庭“三个+”司法服务构建花椒产业屏障入选最高法“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法治+产业”
法治赋能产业健康发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而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汉源县位于雅安市南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汉源县法院因地制宜,整合配置审判资源,在各基层法庭内组建专门审理涉果蔬产业民商事纠纷的果蔬产业审判团队,类型化、专门化开展涉果蔬产业的案件审理、纠纷调解、审判调研等工作。为了更好服务行业发展,汉源县法院在当地农业专家库中派驻“法律专家”,提供涉农法律咨询。
汉源县通过农业资源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国家4A级景区花海果乡每年都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品果,伴随而来的是游客与游客之间、游客与当地农户之间的矛盾纠纷增多。汉源县法院在花海果乡景区创新设置法官工作站,安排干警长期驻点,为当地群众和游客提供立案咨询、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等服务。同时,与辖区乡镇联建法治基地,设置法治宣传二维码,内容涵盖环境资源、旅游、果蔬交易等,将基层法庭的“触角”延伸到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
不仅如此,汉源县法院还将环保旅游法庭建在甜樱桃、花椒等农业产业链上,在县花椒交易中心设立法律服务点,积极走访调研辖区工业园区、花椒基地、果蔬大户、合作社等,提供精准司法服务,并坚持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就地宣判,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化解矛盾纠纷,保障游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涉农民商事纠纷诉源治理,汉源县法院扎实推进跨域立案和网上立案服务,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行动等,依法保障水果、花椒等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汉源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审判+修复”
努力践行生态司法理念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2017年4月,汉源县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同年6月组建由3名员额法官组成的环境资源审判团队。2021年6月,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资源司法蒲公英计划启动,汉源县建成首个司法蒲公英育林基地。该计划是汉源县法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保护优先原则的重要司法举措。该院秉持“谁破坏,谁修复,重在保护与修复”的恢复性司法审判工作思路,把惩罚犯罪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让修复性司法的理念和实践像蒲公英一样在黎州大地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我自愿通过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认购21000千克碳汇用于替代性修复,对于自己犯下的过错一定尽力弥补……”2022年10月18日,汉源县法院审理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公益诉讼案。被告人陈某等7人在汉源县流沙河河段用自制导电鱼竿电鱼,捕获渔获物634尾,共4.42千克,随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专业机构鉴定,该案件中渔业资源生态损失及修复费用合计为60792元。电击捕鱼间接对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水生生物造成伤害,无法用经济指标衡量,因此陈某等7人应购买碳汇弥补期间服务功能损失。
该案是我省首例采用“碳汇”方式修复流域降碳功能案件,也是汉源县法院贯穿生态修复的又一实践探索创新,为推动流域低碳环保贡献汉源智慧,推动流域碳汇新研究、新实践。
汉源县大渡河水系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为保护岷江流域的生态平衡,2022年11月17日,汉源县法院分别与青神县法院、井研县法院签订协议,以司法智慧服务保障“美丽四川”,深化跨流域跨区域生态环境司法协作,探索岷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要素一体化司法保护新实践。
近年来,汉源县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共受理环境资源类案件242件,审结242件。涉环资案件,该院坚持快立快审,率先在全市法院畅通生态修复赔偿金使用、管理渠道,确保修复性赔偿金执行到位。2018年至今,执行到位标的48.8万元,执行到位率90%以上。
“普法+服务”
普法融入服务群众全过程
“在种植销售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和纠纷吗?”“在售卖蔬果时,这个法律问题需要注意。”……冬季,正值汉源县高山糖心苹果采摘的季节,为切实解决果农种植销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汉源县法院干警聚焦果农营销以及电商网络销售,宣传《民法典》《电子商务法》等,为果农、电商企业保驾护航。
果农们就果园种植及销售过程中碰到的法律疑惑向法官进行了咨询,法官就近就地展开普法宣讲,将典型案例融入其中,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给果农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课。
近年来,汉源县法院干警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时通过展板、宣传单页向过往群众普及《民法典》中关于民间借贷、家事婚姻等法律知识,并围绕防范养老诈骗、保护未成年人、促进家庭教育等方面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当地群众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方式解决纠纷。如今,一摞摞法律书籍、一张张便企服务卡,已经成为法官走街串巷、入企入户、宣讲法律知识的必备品。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亲切和蔼的普法态度,让普法活动受到广大村民欢迎。
不仅如此,汉源县法院协助指导村民制定和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案件审理、纠纷调解、基层治理等工作中,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2018年12月,雅安市挂牌设立全省首个城市管理巡回法庭,按照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规定,由汉源县法院派驻开展日常工作。汉源县法院延伸司法服务,用心用情用力打造雅安市城市管理巡回法庭,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多元解纷渠道,及时开展文书送达、法律释明等工作,高效化解城市管理矛盾纠纷。同时,选派经验丰富的法官对执法人员进行授课,加强执法人员的法律理解、依法执法、证据收集、执法文书制作等专业能力,推动综合执法人员在日常执法工作中文明执法、规范执法。
结语
法治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汉源县法院将进一步推进“忠诚铸魂、铁纪担当”专项活动,服务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等,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