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服刑人员回家路上的“小橘灯”
        www.balaag.com 】 【 2019-02-27 14:24:17 】 【 来源:四川长安网 】




          “郑区长,昨晚我再次看了小时候读过的《小橘灯》。真的很谢谢你,你就像那盏小橘灯,让我在重生的山路上,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光明。”——李某


          刑释人员李某回到“家”后,隔三差五给他的“郑区长”写信,汇报出狱后的情况。这只是他写给“郑区长”无数封书信中的一段话。而他信中的“郑区长”,就是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邑州监狱十监区监区长郑崇斌同志。23年的基层从警生涯中,甘做服刑人员“回家”路上的“小橘灯”,向社会回送更多的守法公民,郑崇斌一直在努力……

          温暖“回家”的路

          2016年9月,郑崇斌刚到十监区任职监区长,民警就汇报说,服刑人员张某连续几天不完成劳动改造任务,影响极坏,建议给予警告处罚。

          处罚能警醒人,但找到病灶对症下药更为重要。经仔细观察,郑崇斌发现张某不像装病,多次找其个别谈话,但收效甚微。

          一天,张某的照明小灯坏了,郑崇斌说不行,这样会影响视力,便立即让电工更换了小灯。没想到当日晚上,张某第一次主动找郑崇斌谈心,并反映了自己视力下降的问题。在郑崇斌的关心下,患有白内障的张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得到缓解。




          之后,张某便对“郑区长”敞开了心扉——由于年少轻狂,他出手伤人,锒铛入狱。父母因此婚姻破裂,母亲远走他乡,父亲也患上了糖尿病、尿毒症。失去了温馨的家庭,出狱后的他,破罐子破摔,再次跌入犯罪深渊。

          通过多次打电话与张某父母沟通,郑崇斌把张某纳入2018年元旦迎新年亲情帮教的重点对象。在亲情帮教活动中,多年未见的一家三口紧紧拥抱在一起。

          照亮“回家”的路

          服刑人员王某妻子早亡,两个小孩托付给其女友照料,但一直未能与女友办理婚姻登记。不久前,女友来信说,家里的房子和土地即将被拆迁,涉及补偿和购买失地人员养老保险等问题,自己无法办理,女友又没有资格代为办理。正当王某心急如焚的时候,听见了女友申请与其结婚的消息,监狱民警也来询问王某是否愿意。



          作为监区长的郑崇斌及时向监狱领导汇报,在监狱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符合政策要求的最佳解决方案。

          “老公,补偿已经谈好了,就等着签订协议了,社保也已经办理完了,你安心改造,家里有我。”再次收到来信,王某在习练狱园歌曲时的声音更加洪亮了。

          铺筑“回家”的路

          前文提到的出狱后总给郑崇斌写信的李某在服刑初期,其实情绪极不稳定,经常和其他服刑人员发生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极易产生不良后果。

          郑崇斌请来心理咨询师,定期对李某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将他年迈多病的母亲按政策要求纳入低保。因为经济状况较差,李某没有很好地履行财产附加刑,减刑受限,一度感到迷茫。郑崇斌不厌其烦地向其宣讲犯罪的社会危害、减刑的法律规定,说事实,讲法律,谈道理。

          一套郑氏“组合拳”下来,彻底融化了这个鲁莽汉子。李某在服刑期间先后获得十余次监狱表扬和物质奖励。在踏出监狱大门那一刻,李某泪流满面,向心中的郑区长深深地鞠了一躬。回家后,他为久病的母亲求医问药,自己也找到了一份工作。

          生活持续好转的李某,在泸州市红十字会登记注册,成为遗体捐赠者、宣传志愿者、泸州市戒毒工作义务宣传员。他利用空余时间走上大街小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公益、禁毒等宣传工作贡献着微薄之力,成为了当地的“网红”。

          近五年来,郑崇斌在平凡之中、细微之处,以致力改造好每一名服刑人员为社会增添和谐、坚实安宁。
        来源:四川司法
        编辑:本站编辑
        热点专题

        四川长安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网站栏目 | 投稿须知 | 投稿:sccaw@sina.com |

        蜀ICP备13011412号-1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70号四川日报报业集团16楼四川法治报社政务新媒体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