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举行的第八届“治蜀兴川”法治论坛上,与会人员认真聆听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实践成果分享,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靖 谭别林/文 张磊/图
基础实,百姓安。一域治,天下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同时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法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着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11月17日,第八届“治蜀兴川”法治论坛在达州举行。当天下午,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创新”主题,4个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和4名第八届“治蜀兴川”法治论坛获奖征文作者分别作交流发言,从实践和理论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四川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加优质法治保障、强化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从实践中来 4个试点城市分享特色经验
本届论坛既是“展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最新成果”的重要载体,又是“共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交流平台。达州、攀枝花、泸州、巴中4个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从实践角度出发,分享特色经验,生动展示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的新成效。
深化区域协作 凝聚市域社会治理合力
达州抢抓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等战略机遇,全面加强与川陕渝毗邻地区交流协作,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社会治理保障。
通过健全统筹协调、信息协作、执法协同、人才协育、民生协助等机制,构建区域协作“一盘棋”。组织市县两级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川陕渝毗邻地区签订《提升区域一体化政法工作协作水平框架协议》等130余项;建立“川渝通办”服务分中心,开通“川渝黔一站式办结”线下业务,落实跨区域户籍办理等“零跑路”服务事项109项;设置“项目警官”,实现“全周期”一站式服务保障,有力护航重大民生项目安全实施。
聚焦重点领域,围绕“打、防、管、控”深化社会治安联防,建立边界矛盾联调领导小组和“川渝边界矛调同盟”等16个调解组织,搭建万达开区域应急联动即时通讯平台,建立毗邻地区联合执法等机制,织牢风险防范“一张网”。
同时,联合成立万达开“法治建设共同促进委员会”,建立“万达开统筹发展示范区”商事调解中心、仲裁中心,共同打造“大三峡·大巴山”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共同组建“红袖标”巡防队伍、建立“平安边界”微信群,商议、解决跨边界有关事务和矛盾问题,拧紧协同治理“一股绳”。
多元共治小区 全力筑牢市域平安基础
在因矿而生、因钢而兴的工业城市攀枝花,98%的城镇人口属于移民,市内老旧小区多、区域风俗差异大、居民矛盾纠纷多。对此,攀枝花探索构建“党建为核、多元共治”的小区治理体系,打牢市域社会治理的平安根基。
首先,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体系。构建“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架构,推动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企业党员之间交叉任职、双向进入,全市小区应建尽建党组织实现覆盖率100%。创新“四长四员”党员群众参与小区治理机制,鼓励小区党员参与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妇女小组长、党小组长选举,自觉当好安全员、监督员、调解员、宣传员。明确并规范乡镇(街道)党组织对辖区的综合管理权、重大项目建议权、部门考核评价权等职权,健全完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小区评价”、“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监督等机制,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等重心向小区倾斜。
同时,积极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创新业主代表自治、推广红色物业联治、发动社会企业共治等多元参与治理机制。将全市规模居民小区细分为新建小区、移民安置小区、国有企业老旧小区、单位家属院落等8个类别,按照“一小区一策”制定小区分类治理工作方案,明确小区治理重点、发展方向,建立小区治理专家咨询指导机制,推动小区专业化管理、精细化治理。
强化法治保障 解锁市域社会治理“密码”
泸州市作为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集约高效的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体系,努力以法治之力引领泸州之治行稳致远。
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委重大决策三方会审机制”,由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司法局、市审计局对重要决策、重点项目、重大投资、重大招商等12类决策事项开展合法合规性审查,框定重大决策“法治边界”。自成为全省首批行使地方立法权的设区的市之后,全市共制定立法工作规范12件,出台或修正涉社会治理领域地方性法规7件,市域社会治理法律规范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实体化运行市、县两级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探索组建执法监督专家库,自行组织开展专项案件评查,市检察院试点派驻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或法制部门检察室等,扎实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
聚焦民生实事,以“有形有态有效”理念系统实施酒城法治能级提升专项行动,“点”上招引集聚优质法务资源建设产法协同示范区,“面”上构筑执法司法保障、公共法律服务、衍生法律业态三个高地提升全域法治保障质效,点面结合打造法治服务泸州样板,提升法治服务供给力。坚持将厚植法治文化土壤作为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实施“一县一品”品牌化普法培育行动,创新打造“泸法麒麟”法治文化品牌,升级打造“法治茶馆”,提升法治文化软实力。
传承红色基因 提升革命老区治理水平
巴中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创新继承川陕苏区治理经验,不断完善主体参与机制,使市域社会治理各主体在职能上相得益彰、在执行上相互配合、在推进上相互促进,实现了从“各行其事”到“同向发力”的转变。
将市域社会治理纳入“书记项目”,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书记牵头领办“书记项目”391个,建立重点任务清单,把市域社会治理推进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评,不断提升工作质效。聚焦实体实战一体化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实现3.5万余路视频资源与视联网平台联网应用,建成“省级智慧平安小区”277个。全面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建立网格排查上报、社区分类汇总、街道“吹哨”派单、部门限时办结的全链条闭环工作流程,基本实现问题“当天发现当天解决”。
坚持传承和发扬川陕苏区群众工作方法,推动形成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浓厚氛围。广泛凝聚群团共识,把工会组织向新就业群体拓展,把共青团服务向困境青少年汇聚,把妇联维权向基层延伸,把法治力量向企业引入,寻求治理最大“公约数”。构建矛盾化解平台、议事协商平台、民主决策平台,建立县、乡、村三级“有事来协商”议事室,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8.6%。打造晏阳初道德讲堂,将晏阳初文化与巴文化、红色文化有机融合,进行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教育;村村建立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七会”自治组织,引导群众崇德向善。
到实践中去 4篇获奖征文交流研究成果
记者了解到,本届论坛共征集论文1870篇,获奖论文201篇。征文参与者针对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堵点难点痛点和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展开调研,提出治理构想、具体措施、应对策略、评价体系等,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做法和决策参考。4名第八届“治蜀兴川”法治论坛获奖征文作者分别介绍了理论研究成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了智力、智慧。
构建“1+2+N”城市小区治理模式
绵阳市法学会课题组
当前,城市小区治理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痛点。绵阳市法学会课题组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了一条党政机关、自治组织、社会力量等要素“协同、协作、协商”的治理路径——构建“1+2+N”城市小区治理模式,即突出“党建引领”1个核心,保证“法治建设”和“文化建设”2个特色,加强多方参与“N”类型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小区物业和业委会在社区党委指导下,以社区党委书记为“龙头”,统筹负责“党建+法治社区+法治小区”治理实施,将党建工作融入小区依法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载体功能。同时,组建由法学会会员专家牵头的普法志愿服务宣讲队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统筹资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开发商、物业支持,居民、志愿者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通过选好小区“带头人”,搭建“社区+物业+业主代表”共管平台,借力专业和人才优势助力小区治理,构建“一中心、一智慧港、三e平台”智慧小区等方式形成能人自治、物地联治、用好第三方群团组织、引入社会组织建立“双协会”、科技促进智治等多方参与的“N”个方式,最终实现城市小区依法治理、有效治理,小区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更加幸福安宁。
五项策略提升基层社区应急能力
四川文理学院 何霖
基层社区应急具有先期处置的特点,是政府专业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在预防处理突发事件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推动应急管理全面融入乡镇和村(社区)基层治理,优化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改善装备配备条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促使各类治理主体能够严格依法行事,依法治理社区,厘清基层社区应急治理中的权责边界,建立责任清单,规范治理程序,有效提升决策治理能力。在明确社区多元主体在应急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加强各治理主体的能力建设,强化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基层政府为主导、社区居委会组织协调、社会组织和群众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政府、社区、社会三角协作的协同治理格局。在原有的以党员干部为基干、预备役和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人员来源,扎实开展培训和演练,加强社区应急队伍建设,有效提升社区专业治理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充分整合社区内外各类应急资源,完善社区应急资金和应急物资保障体制,实现应急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综合管理。通过多途径、多样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培育社区应急文化,让居民树立必要的风险意识,改变其消极被动的应急观念,明确其应急责任和义务,从而主动参与到社区应急治理中来;扎实开展辖区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整治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社区风险防控能力。
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纠纷解决机制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 郝廷婷
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将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丰富纠纷化解的内涵,既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转变纠纷治理理念、将纠纷预防在苗头、化解在基层,有利于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委领导层面诉源治理下沉至基层党组织,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诉源治理设立的分层、分流纠纷化解链条,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内容所指,并将分布在各行各业、各区各县的党小组、党员个人作为基层党组织链条延伸的起点。解纷责任主体下沉至基层,即国家机关单位部门将纠纷预防纳入职能范围,市域社会治理将治理主体延伸至村委会、小区甚至楼栋,每一个经济主体。通过明确多元治理和并行治理的源头治理原则,建立社会、主管部门、法院的共同治理机制,强化源头治理激励和监督机制等,从而建立多主体共同纠纷解决机制。在诉源治理链条前端,社会各层面负责对纠纷的预防和源头化解;主管部门负责把握从规范、体制机制建设层面避免纠纷产生;法院负责将纠纷相关法律后果、法律责任、社会影响提前告知各行业、各领域,做好法治宣传,确保诉讼服务前端延伸更精准化。
五方面构成市域风险治理法治化路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黄泽勇
市域社会治理中,不确定性事件、意外事件增多,社会主体之间的冲突数量多、范围广、牵涉主体多、发生频率高、层垒叠加,防控成本难以测算、估量,治理风险巨大,风险类型复杂、成因多样、治理艰难。对此,探索出了包括执政应对、立法指引、执法举措、司法举措、注重普法五方面的市域风险治理法治化路径。
具体而言,执政主体应对灾害应当编织动态、系统的法律网,主动及时应对灾害风险。法律规范从立法宗旨到规范制定及具体实施,结合每一次具体灾害救助事件,建构市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的智慧型平台,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及运用,跨领域、跨地域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完善以打破行业壁垒,实现执法资源联动。司法通过系列制度,一审、二审、回避等程序制度,保障当事主体权利获得公平救济;通过如仲裁、行政复议等司法方式实施,综合治理风险,全面建成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增强市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的主体,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健全风险防控方面人才的培育和发展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利益共享格局,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进来。